第52章 射圃亭(2 / 2)

少姝的山水 凡峥 1649 字 4天前

“他算不得坏人,但也轮不到我来可怜,公子忘了,先前他不动声色地抢去咱们老主顾的事儿?”

本可以视而不见,各走各路,又觉得面上过不去,郭敬低头沉吟过,又道:“不过,他与华岩郭家亦是老交情了。”

闻方,匐勒脸上也现出复杂不定的犹疑,敷衍道:“不管了,公子想费唇舌,没话找话,同他罗里吧嗦地打哈哈?全由你吧!”

郭敬笑道:“也不是多管闲事,我顺道儿去打听打听详情,为了赚钱,得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!”

他向来很能容忍匐勒的“没大没小”,一则本人脾气温和,二则田庄上的事,这匐勒是无可替代的好帮衬,时日一长,两人处交的情形说是兄弟也差不离了。

见机会来了,匐勒忽而吞吐起来,请求少东家允许他在场中再多逗留半日。

郭敬心知肚明,摇着头笑他:“我是晓不得你啦,总对那些武刀射箭的感兴趣,去吧,我自去县獬账房结账,午时前,咱们在城东的捧晖门处碰头,简单吃喝点儿,还得赶路回家。”

“多谢公子,小的绝不会误了时辰!那——我这便去啦?”匐勒欢喜得声调扬起调来,冲少东家扮个鬼脸,便急如星火地往练习射礼的场地跋趿而去。

(跋趿:方言,跑步的意思。)

绕过来,匐勒一眼瞧见射圃亭中端坐一人,不是尹老的孙子尹毅是谁。

匐勒无事一身轻,信步走到尹毅身边,笑着招呼他:“尹兄真是好兴致呦!”

听出来者是匐勒,尹毅笑嘻嘻起身相迎:“匐兄也在此地?”

匐勒从头到脚打量老友,穿戴确实比在山上见时要鲜亮许多,少东家也才往郭宅为他家老太公献礼祝寿,他可是当作件大事来预备的,足见隆重,于是便猜想少姝与尹毅一定还留在城中。

抬眼四下里看过,不见他那位小“先生”的俏丽身影。

尹毅像是瞧见了他的动作心思,中气十足地唤他靠近坐下来:“今日公子们练习射箭,我是陪着子献公子他们来的!”

“这么巧哇,我来为马厩送马,也是留意到这边有人演习射礼,东家的事一了,便跑来看看热闹。”

距离射圃亭不远的场地上,地势略高,坐在亭中可以一览无余。

乡射礼不愧有“文射”之谓,有十来位书生模样的人正在切磋比试。

每个人的神情举止谦和淡定,越发显得超逸出尘,其中有两三位,远观亦觉风神俊朗,文质彬彬,匐勒便猜测那其中定有华岩郭宅的公子了。

他心生向往,不觉感叹起来:“古者射以观德,借射礼的仪节来观德取士,确实暗藏深义。”

(“古者射以观德”句:出自《论语》,《礼记·射义》中解释了某些仪节的设置原意,说明射以观德,由射取士的作用,如“射者,进退周还必中礼,内志正,外体直,然后持弓矢审固。持弓矢审固,然后可以言中,此可以观德行矣”,还有“射者,仁之道也。射者,求正诸已,已正而后发。发而不中,则不怨胜已者,反求诸已而已矣”所言的“以射自省”理念,大意即仁者先正自已的心然后发箭,箭发而不中,不去埋怨别人,反而对自已的内修提出更高要求,这种自省的精神正是德的体现。明·王阳明有一篇《观德亭》记,提出“德也者,得之于其心也,君子之学,求以得之于其心,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”,进一步阐述了君子在射箭过程中如何通过修炼内心来完善品德。)

尹毅微笑着连连称是,没想到胡族出身的匐勒对射礼还有此等关切。

弓弦拉扯,箭矢破空,还有围观者的欢腾……入耳还如记忆中的热情洋溢,勾起尹毅的跃动心情,与旧时一般无二,练习尚且这般,到了射礼当天定然更是观者如堵。

匐勒对射礼的仪节也不陌生,忙问:“尹兄可知目前进行的是第几番?”

“第二番结束啦,这是第三番。”

(乡射礼三番射的异同:第一番是试射,司射宣布“贯而不释”,是说贯中目标也不计算成绩,而侧重考察射者的进退仪容是否合乎礼节,传达射礼先要“中礼”;第二番起,属于正式比赛,凡射中者用算筹记录成绩,司射宣布“不贯不释”,是指不能贯中目标就不计算成绩,要求射者进退中礼之外,还要射艺娴熟,礼技并重,传达“中礼”、“中的”同样重要;第三番是乐射,司射宣布“不鼓不释”,则指射者进退还要应和乐节,并且每一箭都必须应和鼓节来发射,贯中后才能计算成绩,传达“中礼”、“中节”、“中的”三中合一。)
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