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特的回答,让娜塔莎傻了眼,而接着李奕涛又自言自语道:
“真想不明白,你们为什么要弄出这样的杯子!”
李奕涛当然不知道,这是东德特殊的情况所决定的,因为物资匮乏,民众抱怨连个玻璃杯都没有,甚至发起骚乱暴动。然后东德当局找科学家研究一种摔不坏的钢化玻璃杯。
没想到,他们还真的成功了,弄出了这么一款杯子,并且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“耐摔王”。
“不是我们,是东德。”
“反正都一样。”
皮特的回答,让娜塔莎一阵无奈,这就是西方人对东欧的刻板印象。
于是他们继续在展会到处转,前方一群围观群众引起了两人的注意。
“我们到那里看看……”
皮特主动的拉着娜塔莎的手挤进去,在手被拉住的时候,娜塔莎的脸蛋闪过一缕红晕,就任由他拉着挤进了人群。一辆应该是出租车的小型轿车是引起参观者围观的元凶,听着苏联人介绍,这是一种新型出租车,好像与普通的出租车不太一样,样子十分奇特,这是引起围观的原因。
“……它配备了滑动式乘客门和一个单独的驾驶员车厢,而且它不考虑到细节考量,甚至考虑到了婴儿车上车的使用场景。”
李奕涛也感到新奇,但他倒是不感兴趣,因为在他看来,这应该是属于概念车的范畴。
不过,他不感兴趣,并不代表其它人不感兴趣,几名一眼看着就像设计师的家伙,正兴致勃勃的围着它打量着,不时的拍着照片,只差没有用皮尺去量了。
但总得来说,苏联的汽车除了重型车辆有一定的吸引力,普通汽车压根就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,倒是不少苏联设计的机电产品,让李奕涛的眼前一亮,就像苏联的便携式盒式磁带播放器--赛加克。
从外观就可以看出,它同样采用了分离式设计,麦克风可以单出使用。造型上也颇具几何风。在接下来的参观中,他发现苏联的这些设计人员展现出极强的创造性思维,呈现给人们这些充满现代性和未来感的产品。
“你觉得的我们的产品怎么样?”
“你们的产品非常棒,我是说设计。”
李奕涛如实说道:
“小到火柴盒、香烟、糖果的外包装,大到各种家用电器,都凝结了设计人员对造型及功能的创造性思维,优秀的设计自然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感受。”
他的称赞让娜塔莎的眼睛笑成了月牙儿,其实,他并没有说——苏联的设计师虽然展现出了产品上的设计能力,只是其工业技术的确相对落后,匹配不上出众的工业设计。
而且苏联不仅工业产品在设计能力很强,广告的设计表现力也不逊色。会展中心到处都是苏式的广告海报,那些海报总能吸引不少人的眼球。
不达相比于海报上时尚的摩登女郎,他更欣赏苏联的产品设计,东西不怎么样,但设计不错,可以“借鉴”,反正苏联又没有专利法。
就这样,和娜塔莎一同在会展中心参观着,最终李奕涛在一排苏联产照相机面前停下了脚步,然后驻足在那里,观察着那些相机。
苏联在光学产业上的技术来源于德国,永宁蔡司就是德国拆来,当时蔡司给分配到苏占区那边去了,不过却首先被巴顿打下了来,当年李毅安计划用600辆卡车把整个蔡司掰碎了带走,但只是拆了一部分设备,苏军就到了,只能装了200大卡车的东西带走,其中包括145个核心技术和管理人员。
由此奠定了永宁蔡司的基础,而苏联则一举将剩下的专家和工厂设备全部都带回苏联,所以,苏联的光学产业,基本上也是在蔡司的基础上发展的,这一点和东德蔡司一样,嗯,西德蔡司也是如此。
一家蔡司,分入四国……也没有谁了。
“怎么,对这些照相机感兴趣?”
娜塔莎看着展示柜上展示的一排排照相机,对于这些照相机她并不陌生,她自己也有一台照相机。
李奕涛已经拿出来平时就带在身上的小笔记记下来,说道:
“我准备下照相机的订单,西方的产品太贵了,东德的质量不错,苏联的看起来也不错。”
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,苏联这个国家并不是什么都短缺的,而且现在的苏联,正是物资最充沛的时代,虽然难免有一些产品因为计划等原因是缺乏的,但也有一部分产品是过剩的,甚至达到很夸张的地步。
照相机就是一种很过剩的产品。
其实原因很简单——照相机涉及到军事工业,受到优点发展,而望远镜、光学仪器的需求有限,庞大的生产力自然用来生产民用的照相机了,
而苏联的照相机生产企业,当年是直接搬走的蔡司、徕卡等企业的设备,并且带走了他们的技术人员,其生产的照相机不仅质量上不逊于德国,而且产能扩大了几十倍,他们的照相机因为庞大的产能,成为了“人民照相机”。
价格低廉且质量上乘。
好东西自然要冲出苏联走向世界,只是放在苏联国内太可惜了!
贸易嘛,就是为了互通有无,这也是这一次苏联产品展览会的目的。
看着她一副兴致勃勃的模样,娜塔莎试探着问道:
“那你准备采购多少台照相机呢?”
下一瞬间,李奕涛说出了一个让娜塔莎倒吸一口凉气的数字。
“50万台!”